在庭审中称对方是假离婚,需要有合理的依据和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及举证,以下是具体做法。
1. 清晰阐述观点:在庭审发言环节,明确、清晰地向法庭提出你认为对方是假离婚的观点。详细说明你作出此判断的缘由,比如提及对方在离婚时间节点上与当前纠纷存在的关联,像在债务产生后短期内迅速离婚等情况。例如,在涉及债务纠纷案件中,若对方夫妻在债权人追讨债务期间突然办理离婚手续,可将此情况向法庭说明。
2. 提供证据支撑:证据是关键。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对方假离婚的相关证据。例如财产分割明显不合理的证据,如离婚协议中一方几乎净身出户,但在实际生活中双方仍共同居住、共同生活,财产也未真正分割。还可以收集证人证言,如邻居证明双方离婚后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等。倘若有银行转账记录显示离婚后双方仍有大额资金往来,也可作为证据提交。
3. 进行合理推理:结合证据和案件事实,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比如说明对方假离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逃避债务、转移财产等。以债务纠纷为例,分析对方通过离婚将财产转移到一方名下,使得债权人难以实现债权,从而论证假离婚行为的不合理性和违法性。
4. 遵循庭审程序:在庭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庭的程序和规则。发言时尊重法官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顺序进行陈述和举证。如果对方进行反驳,要冷静应对,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应。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法律并没有“假离婚”的明确概念。只要夫妻双方办理了合法的离婚登记手续,在法律上婚姻关系就已经解除。如果一方为了达到非法目的,如逃避债务、转移财产等而进行所谓的“假离婚”,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能够证明对方的离婚行为是虚假意思表示,那么该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等条款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对于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如行使撤销权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证据,判断是否存在假离婚的情况以及该行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