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应采取以下步骤来争取赔偿:
1. 及时救治:确保受伤后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治,这不仅是对健康负责,也是后续赔偿的重要依据。
2. 报告工伤:向用人单位报告受伤情况,用人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受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 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 配合调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会进行调查核实,受伤职工应积极配合。
4. 劳动能力鉴定: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5. 协商赔偿: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
6. 劳动仲裁: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相关权益进行了明确规定。工伤认定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程序,用人单位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的义务。在赔偿方面,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职工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项目和标准。劳动能力鉴定是确定伤残等级和赔偿金额的重要依据。协商、仲裁和诉讼是解决赔偿争议的合法途径,旨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平衡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