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回答仅供参考。
刑事辩护律师团
被开除后工资原则上应当当日结清。劳动者付出了劳动,用人单位就有义务支付相应劳动报酬。在劳动关系解除时,用人单位及时结清工资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劳动者在失去工作后还要为工资发放等待较长时间而面临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实践中,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也可以在约定的日期进行工资结算,但这个约定不应违背公平合理原则且应在合理期限内。如果用人单位未在当日结清工资,劳动者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友好沟通协商,要求其按照规定及时支付。若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监察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也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及可能涉及的赔偿金等。
法律解析: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这明确了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及时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也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被开除属于劳动关系的解除情形,用人单位不及时结清工资就可能构成无故拖欠工资,违反了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劳动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损害赔偿律师团
被开除时工资是否需要当日结清,需依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明确判断。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这意味着,“开除”作为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之一,用人单位原则上需在解除劳动关系当日结清工资,不得无故拖延。
1、法律依据的核心内容。上述规定中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强调的是工资支付与劳动关系终结的同步性,即用人单位在作出开除决定并与劳动者办理离职手续时,需一次性支付全部未结工资(包括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未休年假工资等)。即使双方存在争议(如对开除合法性有异议),工资结清义务也不受影响,争议可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但不能成为拖欠工资的理由。
2、地方性法规的补充说明。部分地区可能出台更细化的规定,例如允许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关系后一定期限内(如3个工作日内)结清工资,但该期限需在地方立法中明确且不违反国家层面的“一次性付清”原则。若地方无特殊规定,仍需严格执行“当日结清”标准。
3、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若用人单位未当日结清工资,劳动者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需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此外,劳动者还可通过劳动仲裁主张工资支付及赔偿金,仲裁裁决生效后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4、维权注意事项。劳动者需保留劳动合同、开除通知、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工资标准及未结工资数额。若用人单位以“内部流程”“财务周期”等理由拖延,可明确告知其法律义务,必要时通过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维护权益。
综上,被开除时工资原则上需当日结清,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违法,劳动者可通过法定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并主张赔偿。

侵权纠纷律师团
被开除后工资是否要当日结清,需要分情况来看。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从法律规定的精神来看,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就应当结清工资。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比如《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依法解除或者终止的,支付周期不超过一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一次付清;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工资,可以在约定的支付日期支付。也就是说,在深圳,支付周期不超一个月的工资需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结清,而非当日结清。
所以,被开除后工资不一定必须当日结清,但用人单位应该及时支付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解决方案:1. 劳动者被开除后,先与用人单位确认工资结算时间,要求按照法律规定或当地政策及时支付工资。
2. 如果用人单位明确拒绝及时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收集好劳动合同、工作记录、考勤记录等能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情况的证据。
3.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请求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处理。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