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回答仅供参考。
离婚律师团
公司曾经拖欠工资是可以告的。如果公司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先与公司进行协商,要求公司及时支付拖欠的工资。若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责令公司限期支付工资,劳动监察部门的介入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二是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仲裁委员会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在规定期限内,劳动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工资支付问题产生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劳动者依法享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可以通过上述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

房产律师团
公司曾经拖欠工资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需结合时效、证据及具体情形综合判断,以下从法律规定和实操角度展开分析:
1. 核心前提:仲裁时效是否届满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例如,公司2023年1月拖欠2022年12月工资,劳动者若2024年2月才主张权利,且无时效中断/中止情形,仲裁委可能以“超过时效”为由不予受理。但需注意,若公司在时效届满后自愿履行支付义务(如补签欠条、实际补发工资),则不受时效限制。
2. 时效中断/中止的例外情形 若存在以下情况,仲裁时效可重新计算或暂停: - 时效中断:劳动者曾通过书面通知、邮件、微信等方式向公司主张过工资(需保留沟通记录),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调解(需提供投诉回执),时效从主张权利之日起重新计算1年; - 时效中止:因不可抗力(如疫情导致无法维权)或其他正当理由(如劳动者患病住院)无法在时效内申请仲裁,时效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剩余期间。
3. 维权需准备的关键证据 即使时效未届满,主张拖欠工资仍需提供劳动关系及欠薪事实的证据,包括: - 劳动关系证明:劳动合同、工牌、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记录、工资转账流水(标注“工资”)等; - 欠薪事实证明:工资条、公司出具的欠条、与负责人的沟通记录(明确欠薪金额、时间)、同事证言(需出庭作证)等。证据越充分,维权成功率越高。
4. 维权途径及法律后果 - 优先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需向公司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仲裁周期一般45-60天,不收取费用; - 对仲裁结果不服可起诉:若仲裁委支持部分请求或驳回申请,劳动者可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 可主张的权益:除拖欠的工资本金外,若公司经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后仍逾期,劳动者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要求加付应付金额50%-100%的赔偿金。
综上,只要未超过仲裁时效且证据充分,公司拖欠工资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建议劳动者尽快梳理证据,优先与公司协商,协商无果时及时启动仲裁程序,避免因拖延导致时效届满或证据灭失。

侵权纠纷律师团
公司曾经拖欠工资是可以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明确了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不过,维权要注意诉讼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在实际操作中,劳动者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聊天记录等,来证明公司存在拖欠工资的行为以及拖欠的具体金额。
参考解决方案:1. 与公司协商:首先尝试与公司沟通,要求其支付拖欠的工资,通过协商和平解决问题。
2.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