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签劳动合同有用吗

提问时间:2025-07-09 09:57:43 浏览数:49
问题描述:

在校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在法律上是否具有效力?

提示:保障您的权益,解决您的疑惑,专业律师护航,5分钟响应!立即咨询

专业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回答仅供参考。
婚姻律师团

婚姻律师团

响应时间:5分钟内 已帮助320人

在校生签的劳动合同是否有用,需要分情况来看。如果在校生是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具备劳动关系的实质要件,比如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按照单位要求提供劳动并获取报酬等,那么所签劳动合同通常是有效的。例如,已经完成学业处于实习期,明确与单位建立了用工关系的在校生,劳动合同有效。如果在校生只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此时所签劳动合同无效。比如,大一学生利用周末在餐厅打工,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劳动合同一般不被认定有效。

法律解析: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从该规定来看,区分在校生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就业及劳动关系的建立。对于以就业为目的、符合劳动关系构成要件的在校生,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具备法律效力。而对于勤工助学等非就业性质的情况,由于未建立劳动关系,所签劳动合同不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行政纠纷律师团

行政纠纷律师团

响应时间:5分钟内 已帮助320人

在校生签订劳动合同法律效力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并非一概有效或无效,核心在于是否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主体资格”及双方关系是否符合劳动关系特征。以下从法律规定、实践情形及权益影响三方面具体分析:

1、法律对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核心要求。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劳动者需同时满足“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等条件。全日制在校生若仍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如低年级学生),通常被认定为不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此时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因“主体不适格”被认定为无效;但应届毕业生临近毕业时(如毕业年度)以就业为目的签订的劳动合同,司法实践中多认定为有效,因为此时学生已完成主要学业,就业意向明确,具备劳动能力。

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分标准。即使在校生不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符合劳动关系特征(如接受用人单位管理、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从事单位主营业务、按月领取固定报酬等),部分地区司法案例可能突破主体资格限制,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例如,2019年上海某法院判决中,某大四学生实习期间接受单位考勤管理、从事核心岗位工作并领取固定工资,最终被认定存在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需补缴社保。反之,若协议明确为“实习协议”,内容仅约定短期实践、补助性报酬、不纳入单位正式用工管理,则通常视为劳务关系,受《民法典》合同编调整。

3、签订劳动合同对在校生的实际作用。若合同有效(如应届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可依法享受劳动法保护,包括获得工资、加班费社保缴纳经济补偿等权益,且合同可作为办理就业报到证、档案转移、落户等手续的依据;若合同无效(如低年级学生勤工助学),虽无法主张劳动法上的社保、经济补偿等,但合同中关于工作内容、报酬标准、违约责任的约定仍可作为劳务关系的证据,发生纠纷时可依据《民法典》要求用人单位按约定支付报酬或承担违约赔偿

综上,在校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有用性”取决于具体场景:应届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签订的合同通常有效,能全面保障权益;低年级学生或短期实习签订的合同可能仅构成劳务关系,但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建议在校生签订前明确自身身份(是否应届、是否以就业为目的),要求用人单位书面说明关系性质,必要时咨询学校就业部门或劳动仲裁机构,避免因主体资格问题导致权益受损。

企业法务律师团

企业法务律师团

响应时间:5分钟内 已帮助290人

在校生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有用需分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校生已完成学业,即将毕业并以就业为目的签订劳动合同,该合同是有效的,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例如,大四学生已经完成全部课程和论文,进入用人单位实习并签订劳动合同,其身份与普通劳动者无异,劳动合同能保障其劳动权益,如获得相应报酬、享受社保等福利待遇

但如果是还未毕业的在校生,以勤工助学为目的到用人单位工作,通常不视为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可能不被认定为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法律效力。因为在校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不具备长期稳定就业的条件,且《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另外,若在校生隐瞒未毕业的事实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因欺诈导致合同效力存在瑕疵。

参考解决方案:

对于即将毕业的在校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明确告知用人单位自己的毕业情况,确保合同合法有效。在合同中明确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关键条款,以保障自身权益。对于以勤工助学为目的的在校生,建议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如工作时间、报酬计算方式等,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免费问律师

免费问律师

平台三重认证律师 · 7x24小时在线服务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