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及后果

提问时间:2025-07-08 18:57:36 浏览数:46
问题描述: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及需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提示:保障您的权益,解决您的疑惑,专业律师护航,5分钟响应!立即咨询

专业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回答仅供参考。
劳资纠纷律师团

劳资纠纷律师团

响应时间:5分钟内 已帮助310人

不签劳动合同存在诸多风险及后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未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第二个月起需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最多支付11个月。如果满一年仍未签订,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不仅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还可能面临劳动争议仲裁诉讼,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未签订合同,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在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也存在较大风险。

对于劳动者来说,没有劳动合同,在确认劳动关系、主张工资、社保福利、经济补偿等权益时可能存在困难。例如,发生工伤时,若无法证明劳动关系,会影响工伤认定及后续的赔偿获取。在维权过程中,劳动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证据来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者权益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关系及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未签订劳动合同使得劳动者维权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是其法定义务,违反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医疗事故律师团

医疗事故律师团

响应时间:5分钟内 已帮助280人

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劳动者均存在法律风险,具体后果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综合分析:

一、用人单位面临的核心风险及后果

1. 需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差额。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该双倍工资差额的计算周期为“用工满1个月的次日至满1年的前一日”,最长支付11个月。若用人单位满1年仍未签订,即使后续补签合同,仍需支付此前11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

2. 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后用人单位若想解除劳动关系,需满足法定解除条件(如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不能胜任工作等),否则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按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计算)。

3. 面临行政处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30条,用人单位未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若因未签合同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如未缴纳社保),还可能被责令补缴社保并加收滞纳金

4. 举证不利风险。书面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关系、工资标准、工作岗位等核心权利义务的直接证据。若无合同,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中需通过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工作证等间接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细节,若证据不足,可能承担败诉后果(如被认定存在拖欠工资、未支付加班费情形)。

二、劳动者面临的主要风险

1. 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劳动者主张权益(如工伤赔偿、未签合同双倍工资等)时,需先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若无书面劳动合同,需收集工资流水(标注“工资”)、工作证、考勤记录、同事证言等证据,若证据链不完整,可能导致仲裁诉讼请求驳回

2. 社保权益受损。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以“未签合同”为由拒绝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劳动者若未及时维权,可能面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医疗保险无法报销、失业保险金无法领取等问题,后续补缴社保还需通过法律程序,耗时较长。

3. 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难主张。若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拖欠工资等法定事由解除劳动关系,可主张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但若无书面劳动合同证明工作年限,可能因无法准确核算补偿金额而权益受损。

综上,不签劳动合同不仅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还会导致双方权利义务处于模糊状态,建议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也应主动要求签订并留存合同文本,以降低法律风险。

合同律师团

合同律师团

响应时间:5分钟内 已帮助250人

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劳动者都存在风险及后果,以下是详细说明。

对用人单位而言,一是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会显著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二是面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种合同对用人单位的约束性更强,裁员等方面的操作难度增加。三是存在商业秘密泄露风险。没有合同约束,员工可能随意泄露企业商业秘密,而企业难以通过合同条款追究责任

对劳动者来说,工资约定可能不明。没有书面合同,双方关于工资数额、支付方式等可能存在口头约定,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难以举证,合法权益可能受损。社保缴纳也可能存在问题,部分用人单位可能以未签合同为由,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影响劳动者的社保权益。此外,离职补偿等权益也难以保障,没有合同明确约定,劳动者在离职时可能无法顺利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偿等。

参考解决方案:

1. 用人单位应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法律风险

2. 劳动者入职后应主动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拒绝,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权益。

3. 双方签订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公平合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免费问律师

免费问律师

平台三重认证律师 · 7x24小时在线服务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