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

向法院申请起诉,需要起草起诉书,同时将相关证据材料准备好,带上材料到法院立案庭要求立案,如果符合立案条件的,法院就会受理案件当事人交纳起诉费后,等待法院开庭的通知即可。那么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接下来为您在线解答,通过整理相关法律知识与大家分享,如果您问题比较紧急,建议直接本站发起律师咨询,快速解答您的法律问题,一对一咨询,让您的选择更加明智!

一、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

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如下:

1.准备好民事诉讼状

2.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

3.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提醒,如缴纳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交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本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

4.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准时出席参与诉讼活动。

5.若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应在接到判决书后15天内或接到裁定书后10天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并递交上诉状

二、如何向法院申请起诉

向法院申请起诉的流程如下:

1.写起诉状,首先将原被告双方的基本情况写清楚,然后列明诉讼请求,最后把事情原委写清楚。

2.带上起诉状,证据原件及复印件到当地法院立案庭要求立案。

3.立案后,回家耐心等待。法院会给被告送达起诉状,举证通知,给原告送达举证通知,被告的答辩状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民事诉讼有几审?

民事诉讼有两审,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即一个案件需经两级法院审判后方可宣告终结并发生法律效力。根据二审终审制度的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在作出判决和裁定之后,还不能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在法定期限内有上诉权的当事人没有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的情况下,第一审判决、裁定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在法定期限内有上诉权的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才能对案件进行审理。第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也就不发生法律效力。中国人民法院分为四级: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因此,中国的两审终审制也称为“四级两审终审制”。

以上就是关于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相关法律知识整理内容分享,相信大家阅读后有了更多了解,民事诉讼案件起诉基本流程包括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和证据材料、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准时出席参与诉讼活动三大步骤。为帮您更好的解决法律问题,您可以直接本站发起法律咨询并描述自身详细情况,本站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有问题就找我们。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合理的价格,为您提供可靠快捷的帮助。还在犹豫什么,快来咨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