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法典实施以来,“离婚冷静期”制度备受关注。该制度旨在减少冲动离婚,但同时也引起了舆论担忧:冷静期内会否发生家庭暴力?对此,有必要了解冷静期变家暴的应对措施。
一、离婚冷静期变家暴怎么办
离婚冷静期内出现家暴,当事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远离施暴者:
第一时间离开危险环境,寻求亲友、邻居或警察的保护。
2.
收集证据:
保存家暴的伤痕照片、录音录像、短信聊天记录等证据,以备报警或诉讼使用。
3.
报警:
及时拨打110进行报警,让警方介入处理,并要求出具伤情鉴定报告。
4.
申请人身保护令:
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禁止施暴者接近、骚扰或伤害自己。
5.
寻求专业帮助:
联系当地的家庭暴力援助中心、心理咨询师或律师,寻求专业指导和支持。
二、离婚冷静期变家暴如何避免
为避免离婚冷静期内出现家暴,当事人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冷静沟通:
在提出离婚或调解期间,保持冷静理性,避免言语冲突或激怒对方的行为。
2.
分离居住:
若双方情绪不稳定,可考虑暂时分开居住,减少矛盾激化的可能性。
3.
寻求外部支持:
向亲友、婚姻咨询师或调解员寻求支持,帮助调解矛盾,化解危机。
4.
法律援助:
在冷静期内,当事人可向律师咨询法律建议,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陷入被动。
5.
警惕危险信号:
关注对方的语言和行为是否有威胁、控制或暴力倾向,及时做出反应。
三、离婚冷静期变家暴的法律后果
离婚冷静期内的家暴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影响当事人的离婚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1. 家庭暴力属于违法行为,施暴者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2. 冷静期内的家暴行为,可以作为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据,有利于当事人主张离婚。
3. 法院在判决离婚时,会优先考虑对无过错方和子女的保护,施暴方可能承担较重的责任。
离婚冷静期制度旨在促进婚姻稳定,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家庭暴力。当事人应提高警惕,采取措施避免冷静期变家暴。若不幸遭遇家暴,应及时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